销客多: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有数据显示,中国使用手机的人数已经突破12.35亿,大量网民从PC端转向移动端,从2010年移动端上只占据零售市场的1%,到2015年的55%,已经超过了PC端,而预计在2020年,移动电商零售市场交易额会超过70%。
因为每个移动端用户和社交工具都形成一个多向互动终端传播,使得社交电商平台具备互动性、及时性,碎片化,社群化,还有品牌人格化的营销特点,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微信、微博作为知名社交工具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微信本身也经常推送广告。
微博:一个拥有2亿多月活跃用户的巨大平台,为电商营造了更多的购物场景,不仅体现了社交平台的营销价值,同时也彰显了移动社交电商平台的广阔前景。
微信:作为时下流行的社交方式,目前用户活跃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庞大的市场空间使它成为移动电商平台非常重要的营销阵地。数据表明,微信直接带动的生活消费规模已达到110亿元,其中娱乐53.6%;公众平台20.0%;购物13.2%;出行11.3%;餐饮2.0%。
随着新零售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社交电商和无人商店等被称为新零售的趋势之一,一时间不管是创投领域还是零售领域,都在聊着研究着,或者投资着。
第一,社交电商首先其本质有着不同。
它首先是零售的属性,而微商只能勉强算作渠道的属性。零售的属性决定了它的SKU(单品种类)足够多,以用户的终极消费为核心进行选品,以抢夺现有的零售的存量用户为主。换句话说,目前的社交电商平台,比如有赞微商城、微店、云集等,其平台上的品类都是大众的零售产品,都是品牌性产品或者小众类品牌产品。
这些平台上的消费者其实是从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蜜芽等综合电商平台或者海淘平台分流过来的,而且呈日益增多的趋势,现在有大批量的商家都转战有赞平台,为的就是更多的亲近消费者。
这些消费者受身边节点性人物的影响(可能是亲戚朋友或者同事的朋友圈推荐),在他们的社交电商平台上购买产品,而且由于有社交信任的背书,很容易在零售中形成复购,甚至形成一定的购物习惯。
第二,社交电商的运作逻辑首先是零售的逻辑,其次才是社交的逻辑。
社交电商中首先是要有好的产品,好的爆品,有性价比好的东西,没有这种前提社交就不能实现变现的商业功能。比如年糕妈妈、花点时间、良品铺子等,都是用良好的品牌优势打入市场。
所以,这种基于零售的选品逻辑、运营逻辑,才能让社交电商进入到良性中。
第三,社交电商极大的扩展了原有的基于单个个体的微商逻辑,它让节点性的人和组织,在社交电商中,成为以粉丝和用户为核心的扩展逻辑。
新参与者入场社交电商
现在的社交电商,已远远不止是个人性质的参与者,而是大量的具有自有粉丝和用户的组织和个人也参与其中。
比如自媒体的电商,就是让个体中的大粉丝军团加入了这个行列,而且目前看,对于用于大量粉丝的自媒体来说,电商是其变现的主要方式。
此外,像拥有大量用户的公司组织也参与了其中。比如银行,像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等,这些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巨量的用户,而且是高质量的用户,在现有基础上延展电商业务,是其非常自然而有效的方式。
而且由于彼此业务是属于界限明显的异业接入,使得彼此之间还能有很多互动,比如有的银行在推出一些好产品或者爆品的时候,就会针对当月账户有多少万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折扣,甚至是白菜价式的价格,这样既让用户得到了实惠,又能够促动其他业务,提高用户的粘性和异业复购。
除了银行,像中国移动这种有巨大用户量的组织也纷纷涉足电商;像顺丰这样的物流巨头,再拥有自己的庞大用户群体基础上,通过内容电商进行接入,也是做得像模像样。
所以,如今的社交电商早已是脱离了人们对于微商层面的了解,而是基于各种已有粉丝基础的节点人和组织进行电商的变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社交电商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所接受。
那么为什么社交电商在如今的环境下会呈现出这样的发展状态?这种趋势又表现为哪些特点?这其实和目前的人们的消费行为特点、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的变化等是密切相关的。
社交电商推荐信息内容化、流量场景碎片化、推广渠道媒体化、用户管理大数据化,在渠道深度、品类广度和流通速度上相比传统电商都具有独特优势。依托社交关系发展的社交电商,提升了消费者对线上购物路径的信任度。
相较于人们都努力的在零售渠道下沉力度,社交电商其实下沉的更加彻底,社交电商渠道下沉,更加聚焦低线城市及农村市场。
在商品方面,社交电商和集中式电商平台(京东、淘宝、天猫等)相比,小众差异化的商品脱颖而出,在大平台上无法突破销量的小众产品反而在社交电商表现不差,因为社交关系下人群根据偏好自然聚类,利于小众偏好扩散。
同时,用户对优质跨境商品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你在自己朋友圈中不断看到代购朋友们,就是一个很好的侧面印证,特别是化妆品、服饰箱包和进口食品。
对社交电商平台来说,其展现的核心已经不再是集中式大电商平台的位置和地段了,区别于货架式商品展示,更多以体验、测评类优质内容进行传播,内容导购和内容营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能准确激活用户社交行为;从上游的商品采购,到下游的终端用户交付,供应链全链条的保障能力使不同平台的购物体验产生差异,也是社交电商未来竞争中形成壁垒的核心要素。
但从长远看,我认为供应链将会非常考验社交电商的核心竞争能力。
社交电商应当如何摆脱概念化运作?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细分化的运行模式层出不穷,社交电商就是其中一种。尤其在移动社交日益成熟的今天,社交电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过,虽然对社交电商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社交电商扔只局限于概念层面,未能充分落地,这是为何?
所谓社交电商,即将社交服务和电商服务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新模式。它和传统电商不同,传统电商主要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引导用户网上购物,完成电商消费,但社交电商以社交关系为链条,推动电商业务开展,所以在具体运作上和传统电商存在明显不同。
以微商为例,在大多数人看来,微商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基于微信来销售商品,遍布朋友圈的各种商品信息属于微商最简单的实践方式,考虑到微信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属于相对较强的社会关系,所以在过去两年,基于微信朋友圈涉足微商的不计其数。
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首先,朋友圈入口有限,由于它以瀑布流的方式显示信息,大量商品罗列可能导致用户对这种刷屏式推广反感。其次,在过去一段时间,大量案例显示这种模式存在传销的嫌疑,通过朋友圈发展人头一度令微商饱受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梳理微商的模式和理念将变得尤为重要。
1、社交关系是销售渠道,但用户体验是前提条件
如上面所述,社交关系相当于社交电商的销售渠道,在拉动销售额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渠道可以被滥用,简单来说,所有针对好友的商品信息推送,不能存在任何强制性。
所以,如果基于社交平台开展电商服务,应当为用户提供充分的选择权,比如用户可以决定是否愿意接受商品信息推送,同时应该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关键词,让他们进行商品筛选。另外,社交电商平台还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来进行武装,目的就是更准确的把握消费者诉求,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商品信息服务。这一点,其实现在传统电商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传统电商主要提供若干个选择项让用户选择,再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搜索,得出商品信息,并罗列出来,面对海量商品信息,这种模式在精准性方面显然乏善可陈。
2、如何让用户加入推广,形成共振效应?
对社交电商而言,基于社交平台实现商品销售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让用户主动利用各种社交工具来传播,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这一点要做好可真不容易。
一方面,平台应该和用户建立紧密互动,不仅要得到用户对商品的反馈信息,更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比如通过对接厂商,让他们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制作,功能完善等层面。通过为他们赋予足够多的话语权,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和传播欲望!,此的话,平台和用户将形成一套紧密的社交关系。
另一方面,平台应当对主动参与传播的用户给予一定的奖励。传统电商要拓展业务,主要靠营销实现,但其成本并不低。而社交电商可把这部分成本节约下来,并回馈给主动传播的用户,同时要杜绝任何以发展线下为目的的传播形式,这样方能确保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总的来说,社交电商发展前景空间很大,但要彻底摆脱概念化运作,就必须解决相关弊端,只有这样,社交电商才能步入新一轮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