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客多最新资讯报道:小米等数十家手机厂商组成联盟,打造“快应用”APP,旨在向小程序发起挑战。快应用能取代小程序占领市场吗?
相较而言,微信小程序在经历2017年浮浮沉沉之后,2018年年初就要面对手机厂商的联合攻击。小程序作为新一代移动端的应用分发入口,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还一度盛传今日头条将要发力小程序,百度旗下的直达号等轻型应用也要弯道超车。似乎,关于以移动应用分发为主的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何为快应用?
快应用是由主流智能手机厂商发起,在相关行业协会指导监督下,共同推出的硬件新生态标准。旨在赋能开发者拓展场景未来,以标准化的方式接入,促进新生态发展。
快应用是基于硬件厂商OS的新型生态,用户即点即用,打破传统流失转化瓶颈,与手机系统深度整合,达到用户需求与场景完美融合,并促使开发者一站式接入,实现主流厂商覆盖及海量曝光展示。
快应用VS小程序
移动应用领域的前端化趋势似乎已初现端倪,H5、易企秀等页面在随着流量越来越被贱卖的情况下更显得APP开发成为一件落后于如今快速的互联网节奏的操作。
小程序的问世其实可以算作是腾讯在这块领域的一次试探。毫无疑问,微信作为中国社交领域的现象级产品,是当之无愧的流量市场。但这并不就说明一定是好事,微信如今依然没有实现盈利。所以流量再多,若是产品功能有限,依然被掣肘。所以小程序在这个档口出现,自然有自身存在的意义所在。即引流。
对于刚刚上线的游戏,微信一引流,几百万的初始用户就有了。这不是一般的公司所能够做到的。想想拼多多以及京东如何靠着腾讯大哥GMV蹭蹭上涨的曲线图吧。
但引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用户已经形成的思维里,点外卖就会去美团或者饿了么,打车还是会打开滴滴出行,即使微信的钱包里拥有大多数可实现的选项。所以,微信推出小程序,希望不仅仅能够占据流量,还能占据入口。而入口在早些时候,则是属于苹果公司和ROM厂商的。
所以,快应用的推出也就意味着小程序和手机厂商的一次正面交锋。
但是在小程序出现之前,手机厂商和APP应用程序开发者一直是共生共赢的关系。但自从小米出现之后,行业出现了一些改变。我们可以从小米公司的一份融资推介材料中看出。
小米的日活跃用户达1.32亿,月活跃用户1.65亿,日均用户使用时间为5.2小时。甚至报告中声称,单就这一指标已经超过了微信。
2016年,小米的收入组成中,79%来自于硬件,21%来自于互联网服务。硬件业务的净利润率仅为2.8%,而互联网服务业务的净利润率则超过40%。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小米在逐渐扩大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比例。到2017年这一数据变成68.3%。甚至在分析师看来,到2019年,互联网服务业务的收入占比将要超过硬件收入。
先不说小米的日活跃用户一亿多是真是假,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服务是真真正在赚钱的业务。
而如今小程序问世,小米这样的厂商坐不住了。小程序直接是要拿这些手机厂商服务业务的钱啊。
联合阻击小程序的快应用能成功吗?
其实说到底,关于手机入口的争夺,无非是流量问题。因为流量产生的利益问题导致某些厂家的份额出现下降。毕竟,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接近天花板,坐拥近10亿用户的微信自然拥有最大的市场话语权。但是在ROM厂商中还存在一个大玩家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依靠其封闭和秩序的iOS生态占据了手机市场上将近30%的市场份额,利润占比的九成以上。如果国产手机联盟推出的快应用战胜不了小程序,那么苹果很大程度上似乎也会采取一些手段。毕竟在此之前就出现过,微信公众号内打赏iOS需要收取手续费的案例。
如果说几家国产手机厂商需要联合才够资格跟微信叫板,那么苹果一家公司是不会把微信放在眼里的。
快应用的前途
应用程序无需下载即可使用很可能只是表象,真正的产品核心很可能是小程序以及快应用更快被触发和获得。
伴随着5G即将被投入到商用中,在遍地网络,流量降价的时代,下载APP已经不再有任何困难,但难处却是被消耗的时间和用户无聊地等待。而小程序和快应用则以更加“轻”的形式推动者当下的场景式体验和注意力市场。
其实,小程序在问世之出的目的主要是在营造更多的线下场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腾讯和阿里巴巴在不断投入到线下产业布局、新零售市场中最重要的原因。毕竟,线下才有更多的场景需求和体验。
笔者并不看好快应用。毕竟,小程序借助微信入口,可以使得微信在除了社交之外可以做很多事情(小程序之前只有操作系统才能做到)。另外,小程序的优势在于微信背后的社交,社交是最容易触发场景需求的。在这个层面上,快应用已经败了。
本文由销客多官网发布,更多资讯敬请关注销客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