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客多官网发布:2017年末,随着各大公众号平台完成小程序的迁移,以及“跳一跳”小游戏的风靡,小程序又一次进入到大众视线。而这次,它带来哪些信号?是否能够又一次推动基于微信这一大平台的创业浪潮呢?
1、站在微信肩膀上的小程序
从小程序发布至今,微信客户端围绕着小程序都有不少细微的改变,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优化和试验。近期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也说:“微信将重点做好小程序,我们会很有耐心,用更长的周期,耐心足够,不想让它快速催肥。”那么经过一年的催化和完善,微信团队为小程序动了哪些心思呢?
2017年1月9日,上线之初小程序并没有强制给每个人设置端口,从未使用过小程序的人,微信上不会出现小程序这个功能,而且只有搜索一个字都不差的全名才能出现,不知张小龙是故意为之还是初版太过草率粗糙。
2017年4月份小程序开始与各大公众号平台相关联,逐渐实现迁移,截至8月份,各大公号基本完成;
2017年4月19日,开始出现小程序码,并与各APP应用结合;
2017年5月份,附近的小程序开放,为商户获取客户助力;
2017年12月30号,更新的微信增加进入小程序端口——微信首页下拉出现近期使用过的小程序,同时微信为每台设备安装“跳一跳”小程序游戏,所有微信终端被全覆盖。
急速应用数据显示,2017年,截至8月小程序共上线1万个,12月底上线小程序共有5万个左右。随着小程序入口能力不断开放,小程序的数量急剧增加,微信用户接触小程序的场景不断丰富。截至8月,小程序的装机量超过1.5亿台。截至2018年1月,微信小程序的上线量已经达到58万个。
为了让小程序和公众号、APP不一样,微信团队将小程序变得“简单粗暴”,无论是开发周期、开发费用,还是后续的运营和用户体验,基本完胜APP。小程序既能够保留着公众号和APP核心的功能,又能依托微信这个超级应用,获取流量、开发运维,简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从Facebook Bot看微信小程序——社群是小程序的基石
无独有偶,Facebook的创始人也从未停止探索和开发这一应用,也设想将脸书开发成一个彻底抛开APP,“以人为中心”的主屏,然而初战并未告捷,或许从脸书的成长史中可将小程序的方向和命运窥视一二。
微信和Facebook真正想做的依然是一个通吃者的角色,即“系统构筑+智能引擎”。2016年4月13日,Facebook开发者大会发布了开发者平台Messenger Platform(测试版)bot用对话取代了UI,用户只需对话就可以进行查看天气、预定餐馆等操作;并且同步公布了API等开发者工具,开发者在Messenger应用上面开发Bot,或者在Messenger网站上开发小部件。在Bot上线之初,就有评论认为Bots可能会取代Apps,跟微信小程序计划刚出来时那些评论如出一撤。
然而一年之后,这一实践并未取得理想成果而被迫转型。转型之后的Facebook Bot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限制、搜索查询功能的不足以及Bot本身的页面设计混乱等原因,使得3万个以上的Bot成为鸡肋。
在2017年的F8大会上,Bot仍是Facebook发展的重点,扎克伯格提出了加入发现Bot入口,聊天第三方扩展程序,来自M的建议与Bot二维码等四项改进措施,试图挽救Bot的不温不火。
其实,分析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环境、宗教哲学等原因后我们不难发现,Facebook与微信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存土壤。即使扎克伯格不断地强调“开放”、“连接”、“平台”这样的愿景和姿态,也难以改变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在中国,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研究显示,人民自古以来就受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了主流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群生态在亚洲更具有普遍性,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却不够规模。据了解,有19亿用户的Facebook只有大约5%的用户是类似团体的成员,而在一项美国社交软件用户群聊使用频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超过一半的用户表示一周少于一次甚至从没用过群聊,群生态的不够普遍也是限制Facebook Bot成功的重要因素。
反观微信,与Facebook不同,微信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当脸书被拒于中国的国门之外的时候,微信成为中国用户的第一选择。除此之外,有着独立选择权的广大海外华人群体也由于自然延伸性和天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被凝聚到了微信的社交圈中。独特的群生态优势与微信红包等文化依托使得微信拥有庞大的社群,也使得病毒式营销和传播成为家常便饭。
3、用完即走,急速收割流量红利
虽然小程序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营简单的特点,但是小程序获取流量主要依赖微信和流量的低留存成为其不温不火的重要原因。
从5月到11月的半年时间里,小程序平均14日的留存率呈现“J”字形的下降趋势,用户的留存率前三天迅速衰减,两周后基本只有1.7%,而根据友盟的APP存留率数据,平均月存留为25%。小程序的低留存即“用完即走”的概念,就像是给小程序创业者的一盆冷水,如何让小程序把握好微信的巨大优势,而又不完全依赖,可能会是一个新思路。
由于小程序具有非下载和微信内传播的属性,从而降低APP下载门槛,尤其是在场景使用中,对手机应用的轻量化管理会大大加强。根据数据显示,小程序用户中,26—35岁之间的用户占到55%,使用最多的城市是一线城市和三线及以下城市,超一线城市的用户比例最低。对小程序开发者来说,想要真正做出一个“病毒式”的小程序,也许并不是类似APP的翻版,更需要结合三四线城市特定人群的场景创新。
虽然小程序存在低留存和获取用户方式单一的痛点,用完即走的思想是李小龙对小程序的再解读和开发方向,但是,小程序的开发者要做的是让用完即走的用户随时能想起来宠幸自己,不被打入冷宫才好。
无论小程序能否成为创业的风口,变现始终是创业绕不过的一个关键点。2017年依靠小程序创业的多个项目先后被经纬中国、真格基金、创新工场以及高盛中国等投资方青睐,融资总额达上亿元人民币,其中融资走得较快的为电商类,其次为工具类,使用最多的小游戏却并不在势头上。
本文由销客多官网发布,更多资讯敬请关注销客学院。